港片没落就怪审查制度?警匪老套路早已烂大街,网友:多拍普通人


前几天的一则消息,突然让Sir有一种今夕是何年的错觉:

周星驰《食神》宣布定档。

之后的合拍片《单身男女2》《华丽上班族》《三人行》的口碑在及格线下徘徊。

上一部执导的院线片还是2019年向佐主演的《我的拳王男友》。

△ 没错,男主就是这位“莫扎特”

以至于大家只能抱有这样的期望:“或许杜Sir是在给《黑社会3》做准备呢?”

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是。

我们从其2021年便公开制作花絮、但2024年仍没有动静的《三命》中可以猜出,杜Sir这些年遇到了不小的问题。

于是他只能去给新人保驾护航。

并与圈内拉开距离。

毕竟,在当下,连他监制的《树大招风》那类电影,也很难出现了。

今年又有两部《谈判专家》与《海关战线》。

而他豆瓣影人页的待映作品,更是有接近20部。

为什么?

最主要的原因,是邱礼涛的创作理念,适配投资方对港片的要求:

从当年的地下cult片走向主流舞台,邱礼涛认为自己掌握的更多是统筹、操作方面的技术经验,强在动作大场面的刻画。

至于社会议题的结合,邱礼涛认为,先保证动作场景最大化地呈现给观众更重要,不能太主题先行,而是满足观众想看紧张刺激电影的需求。

没错,邱礼涛更多提供的是一种技术保证。

他从前的那些对社会问题关怀的特质,如今只能见缝插针地植入。

就拿去年的《绝地追击》来说。

影片结尾,胜利之后,却特地拍了一组洪水危机之后,不同阶层的境况对比。

△ 普通父亲因为儿子牺牲,在雨中开着水管默默流泪;厅长父亲因为儿子最后活了下来,在结尾给妻子报平安

但这更让人可惜可叹。

因为这些微露的,带着港片传统底层视角的尖锐反思,过去司空见惯,如今,已成独唱。

02

港片消消乐

所以问题来了:

为什么这些大佬都没电影可拍了?而能拍的那些,都出不了佳作了?

这当然与内地市场能接受的尺度有关。

但更多的。

则与“港片”这个词被符号化,被标签化,被定错位有关。

我们现在拍的所谓“港片”在大多数时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港片”,而是对国内观众记忆中港片的复制粘贴,以及离地的临摹。

不信?

来,让我们打开一幅当下的港片画卷,你会发现这些电影如出一辙。

宛如消消乐。

比如视听风格:

你能看出以下三场爆破戏。

三场追车戏。

分别来自哪部电影吗?

尽皆过火的画面,快速剪辑的动作,循规蹈矩的大场面时机。

即便是纯粹找刺激的观众,也有服用了大量同质产品的消化不良。

或者演员组合:

古天乐、刘青云、刘德华、吴镇宇、郭富城、林家栋,来来去去排列组合,就组成了这些年港片的全部面貌。

古天乐+刘青云=《明日战记》。

古天乐+刘青云+郭富城=《扫毒3》。

刘德华+刘青云=《拆弹专家2》.

刘德华+刘青云+吴镇宇=《谈判专家》。

仔细算下来,这5年里,不算内地电影,不算没进入内地院线的电影,光是港片,刘德华、郭富城、刘青云就各拍了4部,林家栋拍了5部,而古天乐,则有8部电影上映。

而上映的港片总共有多少部呢?

只有44部。

所以网友吐槽“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不是没有道理的。

现在你随便打开一部港片,都能看到以往港片的套路化影子。

举个口碑好的例子:

豆瓣7.2的《谈判专家》。

主角刘青云,一个刚直但又饱含忧思的警察。

瞧这皱起的眉头,梦回刘青云的一系列拿手角色。

主角光环大咧咧地展现,获得冤屈buff之后更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不意外了。

兄弟情,也必不可少。

而两位主角刘青云、吴镇宇在进行合作之前,也必定经历一次互相指责的“谈崩”。

有没有人明白,黑警身份中的隐藏特质哎?你不是劫匪哎?

在对峙时刻,最终大boss沉不住气,当场杀死得力手下,好吧,就当是行为艺术了。

电影那段立场不同的双主角同车追逐战,也像《暗战》重演。

△ 《枪火》

而我们看到现在大多数的港片。

仿佛在看一个个或蹩脚或合格的画师,明明心中没什么话说,却还装出一副义薄云天的姿态大嚷大叫。

这些被抽掉了灵魂的电影,越来越不像一个作品,甚至产品。

充其量。

一副仅剩空壳的赝品。

03

向死而生‍‍‍‍‍‍‍‍‍‍‍

所以,港片是“死”于套路化吗?

Sir倒觉得,这还不是港片最大的危机。

一个所有影迷都不愿承认,但切切实实存在的事实是:

我们“看电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以前,我们会称电影是造梦的艺术,我们乐于去观看一个陌生人的故事,乐于去进入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世界,去体验一种不一样的人生。

而现在。

当我们面对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时,第一反应往往是:

干我屁事。

这从根本上,就把绝大部分港片,甚至很大一部分内地电影拒之门外。

举例来说。

其实这些年港片并没有一直颓败下去,甚至从2018到2021年,每年的港片冠军,比如《无双》《扫毒2》《拆弹专家2》《怒火重案》都能卖到13亿左右。

但今年。

同样是邱礼涛的套路化作品《海关战线》只卖了1亿的票房,比当年的《扫毒2》少了整整12亿。

质量差很多吗?

并没有。

Sir甚至觉得,《海关战线》的动作戏是要优于《扫毒2》的。

所以表面上看是套路化创作杀死了港片。

其核心,其实是我们不再愿意去看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了。

香港海关?干我屁事。

谈判专家?干我屁事。

那些香港记者的故事,香港学校的故事,香港敬老院的故事,统统干我屁事。

于是。

连看内地电影都产生不了欲望的当下。

港片,便成了最早的弃子。

怎么办?

二十多年前,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这样的情况其实已经发生过一次。

现实仿佛是个轮回。

就像2017年,陈可辛接受马家辉采访,讨论那时候香港电影退步时说的:“我们的电影不是直接面对观众的,我们的电影是面对每一个市场的买家。”

它是让捶鱼丸的小女孩也能够“揾食”的一小方天地。

是龙卷风麾下几个兄弟打麻将的背景墙上,还没有完全褪色的对联。

九龙城寨塑造了一个虚幻的边缘者同盟。

而这样的虚幻,恰恰是动荡与分裂的当下,创作者意识难得一见的彰显。

这种彰显让它拥有了一部电影最重要的东西,情感的力量。

△ 片尾的镜头,给了那些在城寨烧水、做饭、聊天的普通人

所以,说了这么多,并不意味着Sir“看死”了香港电影。

港片没那么容易死。

事实上,从90年代后期开始,港片票房的大幅度跌落就已经出现了好几次。

△ 通过统计中部电影总票房,可以查看两极化之外的电影市场健康状况,可知,港片经历了几次明显的跌落

而每次下落。

说是市场惨淡,可同时也是给了极速膨胀的类型片产品线,一个自我更新的冷静期。

尤其当下。

越多越多营销的噱头、苍白的口号、止步于奇观的画面、热搜短视频的复刻。

以及悬疑片的重复性复仇和爱情片的套路式发糖。

越来越多电影,已然从作品萎缩成平庸而千篇一律的产品赝品。

这难道不像极了我们已然厌弃的套路式港片?

那破局的方法在哪?

Sir不是什么预言家。

Sir只想提一段往事,与诸位共勉。

当年银河映像一创立就面临“死局”。

97,98年,盗版横行,东南亚市场锐减,再加上好莱坞电影的无限制引进,香港电影跌到亲妈都不认。

市场之差,不是某一部电影,是所有电影都惨。

一夜之间,全香港不管如何游说或压低制作费,也找不到老板投资。

拍电影,再也不是讲赚不赚钱,而是讲大家信不信。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就是涂怡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