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优「教科书级」表演


本文作者是小万家族的@鬼脚七 电影唯一的作用是让生活变得比电影更有趣

小伙伴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奇妙的情况,在读小说的时候,突然觉得某个角色简直就是为了某位演员量身定制的一样?

小万之前在读郑执的《仙症》的时候,就暗自琢磨:这个主角真的适合葛优演。没想到两年后,这短篇小说还真改编成了电影,而主演,还真是葛优。

小万就来和大家聊聊今天正式上映的这部选角贴合、风格独特的新片《刺猬》。

疯疯癫癫的王战团说自己年轻时候是潜水兵,他在自己的每一首诗里都写大海,但是却被“卡在”现实生活当中,成为周围人眼中的怪人。

与家人社会的不理解相对的,反而是王战团的侄子周正(王俊凯 饰)成为了他眼中的知己,原因不为别的,只因为周正也“有病”。

可以看出,《刺猬》是在看似喜剧的情节下埋藏着理想主义的悲剧,王战团和周正与世界脱节的地方并不是“疯病”和“口吃”,而是不被尊重和爱。

故事当中最讽刺的情节正是面对爬上房顶要“飞”的王战团和面对因为被父母责骂而跳楼的周正,家人的第一反应是请来“大仙”给他们治病。

大仙治疗王战团疯病的方式是供奉白三爷(刺猬)来消灾,但是王战团转头就按照民间偏方烤了刺猬治病。

面对这个“终究癫了”的世界,人们唯一能做的或许就是比它还“癫”,这其实正是《刺猬》中让人又大笑又苦涩的终极抗争。

葛优和王俊凯饰演了这对关系非同一般的姑侄二人,两位演员的搭配对于观众来说算得上相当有新鲜感,从实际效果来看,葛优“玩世不恭”的表演气质与对世间万物调侃的王战团可以说完美贴合。

前面提到郑执被称为“东北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另外两位作家分别是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刺杀小说家》)和班宇(《漫长的季节》)。

这三位作家的共同点除了都来自东北、创作东北色彩的作品以外,其实还有一点更为重要:他们与影视之间的紧密关系。

更严格一点说,正是因为他们不仅仅是文字作家,因此才能真正带来东北的“文艺复兴”。

影片主创在上海国际电影节

刺猬》不是郑执第一次参与影视制作,也不是他的作品第一次被改编。他的成名作《生吞》被改编成了剧集《胆小鬼》,早年为了“谋生”而写的青春小说《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和《被我弄丢两次的王斤斤》也被改编成为电影。

但与单纯提供故事的原作者不同,郑执往往也亲自担任编剧的工作,这一方面让他对于改编作品的风格和最终形态有更直接的把握,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种更复合的创作模式。

刺猬》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编剧奖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双雪涛和班宇身上,双雪涛先有《刺杀小说家》和《平原上的火焰》,之后又在《鹦鹉杀》担任监制,与影视作品的结缘早就不浅。

班宇虽然起步稍晚,但是从《漫长的季节》担任文学策划,到几部原作小说正处在改编进程当中,积极拥抱影视化也是显而易见的趋势。

这样的共同选择并非偶然,我们会在不久之后在银幕上看到一个并不是只有农村题材和工业废墟的“东北”,它还有更生动的样貌和更有趣的故事。

全新起点,从这部《刺猬》开始。

点击购票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鬼脚七往期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