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新片《逆行人生》备受争议,我却想为它打call


非非马

FILM TALK

我喜欢《逆行人生》的第二个理由是:

它敏锐也大胆地拍出了一种非常犀利的“现实感”,拍出了其实已越来越普遍的人生之十有八九不如意——人人自危的阶层滑落风险,阶层鸿沟与矛盾,无处不在的内卷、就业和裁员的焦虑、房价的震荡、病与老的难题。尽管,大约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它似乎不得不在结尾时放弃了尖锐,放弃了对系统的任何批判与反思,而仅仅停留在了合家欢式的温情与励志上——就如片尾打出的那行字幕:“谨以此片献给每一位努力生活的人。”

对于这种“妥协”,我倒是也能理解和体谅。在中国,拍电影有拍电影的难,而我们谁的人生不是处处有妥协呢?所以,银幕上下的“妥协”,我倒是觉得恰恰很真实,很互文。

影片主人公——45岁的高志磊,985(同济)毕业,互联网大厂某研发组的组长,被裁前还在妻子面前自诩“是组里唯一的骨干”,当然,也是一家老小的“顶梁柱”。可转眼,被工作熬出糖尿病的他,被服务了11年的“大厂”给无情裁掉了。

虽然这段“无情剥削压榨式”裁员的戏——为了构建冲突感、讽刺感而显得过于戏剧化,但放眼互联网行业、技术行业,到今天更是覆盖到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年被裁员的情形,的确不能不说是——普遍。不是被单位裁,就是被甲方裁。

那么年轻人的形势就更乐观吗?

在大厂里,年轻的“孙奋斗”后来也卷不过比他更加奋斗的“张奋斗”“李奋斗”;在外卖站里,几个看着很斯文、等着入职的年轻人,很难不让人想到越来越多的毕业即失业的本科生。为什么那么多毕业生挤破头地想考公考编“上岸”?因为只要身在“江湖”没上岸,就意味着不确定的风险。

而无论是阶层没有滑落之前的高志磊,还是每月都能当单王的大黑,还是拼命想去当单王为白血病女儿攒手术费的老抠,以及每一个“套中人”,他们都不得不被动参与到“排行榜”的“升级游戏”中。在这场名为“竞争”的系统游戏里,所有赛道上的输者,下场都只有一个——出局。

而无论是坐着地铁去写字楼上班的高志磊,还是骑着电瓶车穿梭在大街小巷里的外卖员,究其本质都是现代社会中各条“流水线”上的“工人”。

CBD里的高楼大厦是光鲜亮丽的“工厂”,代表着城市的A面;而城市角落里更加隐蔽的外卖站,是杂乱拥挤的“工厂”,代表着城市的B面。而不论是走进地铁、出租、私家车,还是骑着电瓶车去“上班”,归根结底踏入的还是一条条“流水线”,过的还是“流水线人生”。

大厂精英也罢,外卖员也罢,大家其实都是困在系统和算法里的“套中人”。

当高志磊出了车祸也要拼命去争当单王时,坐在电影院里的我是多么希望他能骂上一句:去它的单王,去它的平台,去它的算法,去它的超时,老子不干了!

但是老高没有。正如大多数的我们。

老高自始至终也没有批判过平台和算法,而是努力地顺应规则,争当单王。甚至,他还设计出“路路通”小程序,为的就是帮助外卖同行在现有的算法规则下更好地“升级打怪”。

这倒也符合高志磊的人设——一个能从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考上同济的高材生,最擅长的可不就是摸透规则、玩转规则吗?

可是,“路路通”一旦到了平台和资本的手里,“功效”和“结局”却未必符合高志磊的初心,它所带来的也许只是对所有外卖员的进一步压迫和剥削。所以,电影“狡猾”地给了一个开放式结局,回避了这个问题的尖锐性。

高志磊究竟会怎么处理他所研发的小程序?是站在资本和系统这一边,赚上一大笔,完成阶层的重新跃升,改变自己一家的境遇;还是会坚定地站在外卖员这一头?

当然,片尾的这个“彩蛋”你也可以理解为,这其实是电影在温情励志之外(这样的主题调性自然也才更容易过审),埋下的一道隐秘加分题,给观众留下了进一步揣度与思考的空间。

综上,虽《逆行人生》有诸多不足和局限,但我依然愿意为它打call。

你看了《逆行人生》吗?你对本文所谈及的话题有何观点?欢迎在文末留言交流呀!也欢迎添加我的微信小号:feifeima778

谢谢阅读。

分享到